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维护国家统一、凝聚人民精神的重要保障。我院语言文字教研室教师既是语言文字的研究专家,也是国家语言文字应用推广的干将。2021年,在我院教师的努力推动下,我校成果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2021年9月上旬教育部在公布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名单后,30日便发文安排了各推广基地对口部分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的工作。
一、工作过程
(一)筹备阶段
接到语用司关于在线培训的函件以后,我院立即启动了相关工作,陈双新院长协同武文杰、李致两位副院长抽调语言文字教研室的10名相关教师和若干的行政人员,组成“文学院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工作群”,10月12日在微信群中分享交流了语用司的工作安排并进行“预热”。紧接着13日召开了工作动员会,会上大家交流了各自对于国家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的初步设想和所了解到的相关信息,会上确立了培训班筹备工作分工:李彦洁老师负责学院工作群与教务处的衔接、研究生助教的选拔与组织工作,傅林老师负责向组织过对口云南培训的北京大学取经、张莉老师负责向对口新疆培训的山东师范大学取经,其他教师负责培训相关教学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15日,线上培训班师资团队组建完毕,包括语言文字教研室7名教师、汉语言文字学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专业共10名研究生助教,学院培训团队的名单和培训计划一同与教务处接洽完毕。
16日培训班师资团队接受了国家语委安排的线上培训辅导。
10月中下旬李彦洁老师协同推广基地编写了国家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线培训班的实施计划和课程表并且筹备开班仪式。
(二)培训阶段
11月16日,在文学院六楼会议室召开了“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揭牌暨对口晴隆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仪式”,副校长孟庆瑜、教务处领导、文学院与新闻传播学院的领导、培训班师资团队参加了仪式,孟校长做了动员讲话,师资团队进一步认识到此次培训任务的重大意义和神圣责任,以饱满的热情展开后续工作。
文学院7名教师和10名研究生助教分成5个培训组,每组学员10人。在开班仪式后,各培训组迅速投入工作,分别建立微信群,彼此熟悉,并沟通了培训教材、培训课程安排等具体情况。
为了做到培训工作有的放矢,在培训师资团队对贵州晴隆地区方言进行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为每一名学员进行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初试。11月19日晚上,师资培训团队邀请河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齐霄鹏老师介绍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要点和评分原则等等,同时进行了集体备课,基本确定了教学内容和具体方案。
从11月中旬起,各组的培训和一对一培训平稳、有序地展开,12月12日上午,孙书杰、杨振华老师以“汉字规范与书写”为题给培训班全体学员做了讲座,从汉字形体演变历程和汉字规范文件的变化等方面,讲解了汉字规范的重要性和依据,让这次以培训普通话语音为主的“国家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班”内容更为全面、丰富。
2021年底,随着寒假的到来,研究生助教陆续离开学校返回家中,教师和助教的分离为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好在前期培训中师资团队已经熟悉了网络教学手段和线上协作,在短暂的不适后很快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并且在2022年1月中旬左右按照课表完成了培训任务。
(三)培训班结业
2022年1月中下旬,师资团队特别是7名教师在完成线上培训任务、学校本科教学任务之后,一部分人员投入到紧张的研究生招生考试阅卷工作,另一部分人员筹备培训班的结业仪式,包括培训工作总结、学员成绩评定等等。1月20日,结业仪式如期在线上隆重举行,孟庆瑜副校长和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的领导出席结业仪式,晴隆县副县长代表晴隆县政府和教育部门对我校的培训工作表示了感谢。傅林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此次培训任务是作为基础学科专业的高校教师在国家乡村振兴最前线参加的一次战斗,河北大学的师资团队与贵州学员一起完成了培训任务,打了一场漂亮仗。
二、工作收获
本次培训是我校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获批后首次承接的语用司安排的任务,任务的圆满完成无论对于基地还是对于文学院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语言文字研究理论与应用实践的碰撞
语言文字教研室的教师长期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和语言文字理论课教学,并不熟悉语言文字技能的培训。事实证明,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让培训工作事半功倍。
首先,在学员普通话水平摸底测试中,语言文字教研室的老师能够很快排查出学员的各种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例如齐齿呼撮口呼不分,平舌音翘舌音混淆,前鼻音边音声母混淆等等,甚至从f h声母的混淆情况看,学员的方言背景仍有具体差异。教师团队由此制定了10人组学员继续分成不同小组的培训方案,能够对不同方言背景的学员展开更有针对性的训练。
再如面对长期缺少操练撮口呼韵母的学员来说,发音过程中难以正常完成嘟起双唇的动作。傅林老师根据协同发音的原理,设计了一个小的发音技巧,在发音之前就开始撅嘴,发音之后再保持一段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老师们不仅能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培训实践中,培训过程中的一些发现也促进了对语言学理论的深入思考与探讨。在儿化发音培训中,张莉老师注意到,同样是a的儿化,《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所附的音频中,理论上原版相同的儿化音“刀把儿”与“开花儿”的儿化音,居然是不一样的。张莉老师把对应的语音发到教师团队群里,引起了广泛的探讨。傅林老师查阅文献后指出这是部分韵母的儿化的合并,北京话中早就开始了。工作群的教师们相约有机会做一个较大范围的调查,来观察环北京地区儿化的合并现象。
(二)教学经验的交流与线上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团队坚定信念要出色完成培训,面对与教授在校本科生完全不同的培训工作,一开始就订立了一起制定课程大纲、共同备课的原则,通过线下线上的形式,交流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其中11月19日由7名教师、10名助教进行了教师团队的全员集体备课。
文学院教师除了内部合作,还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进行了交流:整个培训过程除一名教师培训10名学员的小组课程以外,还有三次面向全体100名学员的大课,大课既有文学院孙书杰、杨振华老师主讲的部分,还有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师主讲的部分。大课面向所有学员和教师团队,通过旁听大课,两所学院的教师进行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交流。另外,李彦洁带领部分研究生助教到李亚虹老师的播音主持课堂进行现场观摩、部分助教从线上旁听了新闻传播学院培训课程。这样的旁听和观摩中,促进了教师之间、学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本次培训采取完全在线的方式,这是对2020年以来线上教学的一次延伸。不论是河北大学的教师团队,还是贵州晴隆的学员,对于线上教学都并不陌生。但重在发音操练的普通话及发音技能培训完全依赖线上的方式,特别是教、学双方都在正常开展日常工作前提下开展培训,时间的协调、网络平台的选择、教学互动方式的设计等等,都面临很多不易处理的细节。最终确定了腾讯会议为上课平台、微信为沟通互动平台、超星学习通为资源交流平台,百人大课+10人组课+5人小组课+1人精品课的方式,既能够利用大平台网络稳定、视频可回看的便利,又发挥了小班课时间灵活、互动方便的优势,最终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学员的普通话发音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晴隆县教育局的刘格是学员的班主任,本身也是学员。开班仪式上代表学员发言时,尽管努力地使用了普通话,但是线上的河北这一头,看不到她的发言稿,只能连听带猜地弄明白她说了什么。两个月后的结业仪式上,还是刘格代表学员发言,不仅她的状态明显轻松了许多,而且作为“听众”的师资团队能够轻松听懂发言内容,工作群里大家不禁问起这是谁的教学成果,指导教师冯军伟谦虚地说是傅林推荐的教学方法好,大家都为能够帮助晴隆的学员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而欣慰。
(三)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本次培训除了7名教师以外,还有10名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
与老师们一样,研究生的专业内容侧重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本次培训是研究生将所学知识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指导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实战。从实践中来的知识又运用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又不断地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增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入探究的动力。
研究生大多没有工作经验,在协助教师完成培训任务的同时,不仅提高了学术涵养,也增加了处理与人相处、合作的能力。李彦洁老师的助教王京京,在第一次担任5人小组课时,遇到了小组学员不配合的情况,原本设计的师生互动变成了助教授课的独角戏,王京京坚持上完课后情绪崩溃。导师李彦洁首先安抚了王京京的情绪,另一方面共同分析了问题的原因:晴隆县面临国家检查组的检查部分教师抽调到检查筹备组工作,业余时间更少了;由于贵州多山的地形特点,学员工作的中营镇中学距离县城的家基本上有一个小时的车程。繁忙的工作和长时间的通勤路程,大大地增加了学员参与培训的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李彦洁老师与王京京共同调整了培训安排,时间更灵活,互动更方便。与此同时,李彦洁老师对王京京进行了就业指导,帮助王京京意识到真正的工作过程中合作伙伴之间也难免出现类似的情况,遇到不理想的工作环境,应该如何整理情绪、调整思路、克服困难。这种实践工作的锻炼,是对研究生最好的就业教育。
(四)河北大学与贵州晴隆情谊不断深厚
接到语用司下达的培训任务,教师团队马上开始广泛收集资料,从了解晴隆方言特点开始认识晴隆。培训过程中,学员与教员增进了交流,特别是普通话水平测试题的“命题说话”练习,本来就有很多是与个人生活、工作、学习相关的话题,比如说“我的家乡、童年的记忆、我的成长之路、我所在的集体、我喜欢的节日、我喜欢的季节、我的业余生活、我的假日生活”等等,经过技能训练,学员饱含深情地讲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特别是在讲到自己的家乡时总是会热情地邀请河北大学教师到晴隆看一看当地的美景、尝一尝当地的美食,品一品当地淳朴的民风。
教师团队大多长期在北方平原地区生活和工作,对贵州高原多山的地形大多限于影视作品和风光片中的视觉感受,通过与学员的交流对贵州晴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邀请大山里的他们到平原来走一走。
培训的最后阶段临近春节,师生在课内课外都交流起两地迎接新春佳节的风俗,学员胡建树为大家展示了晴隆杀年猪的场景,晴隆农村每家要杀一头猪,制作熏腊肉、猪血饼、灌香肠等等,用猪头和猪脚祭祖,这样的话题引起了师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烈讨论。
培训结束以后教师团队从网上看到了一篇推文,题目是《一个名字叫“喂”的女人》,讲述了贵州一名女性在被拐卖后的35年中,因语言不通交流不畅跟自己共同生活的家人都没有深入的交流,子女虽然有帮助她寻找故乡和亲人的愿望,但是无从得知她来自何方。最后通过多方渠道,这名女性终于回到了家乡,找回了失散多年的亲人。她是晴隆县人,布依族,只会布依族土语,原名“德良”,家住晴隆著名景点“二十四道拐”公路附近沙子镇的一个村寨。教师团队看到这位命运不幸的女性正是我们所帮扶的晴隆县的人,都格外同情激动。不由感叹,语言是人际交流的工具,也是生存的工具啊!这名布依族女性,如果能够听懂普通话,能够讲一些普通话,早就能够找到家乡寻回亲人了。同时,从“德良”的寻亲过程中也看到,由于我国民族众多,不仅汉语存在复杂的方言分歧,各少数民族语言也有方言差异,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还大有作为,这正是语言文字教师与研究生大展身手的领域。
文学院语言教研室的教师与研究生圆满完成了国家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班的工作,显示了我院雄厚的学术实力,展现了勇担大任的使命意识和锐意创新的担当精神,锻炼了语言学专业师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从培训中汲取了新的学术科研灵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社会服务工作。